杨宇霆在民国时期是个很有分量的人物,特别是在东北的奉系军阀中,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人能及。后来,他的儿子杨茂元写了一本回忆录,刊登在《辽宁文史资料》的第二十五期上,书名叫《回忆我的父亲杨宇霆将军》。这本书内容详实,不仅讲述了杨宇霆的一生,还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以及那个动荡的时代。
杨宇霆,1885年8月29日出生在辽宁法库县蛇山沟村,原名杨玉亭,字邻葛。他的祖上其实是河北滦县戴家岭村的。那时候他家穷得叮当响,他爹杨永昌靠开个大车店才勉强糊口。不过杨宇霆从小就聪明,脑子好使,记东西特别快。1901年,16岁那年,他考上了清朝最后一届秀才,这在当时可是真本事。可惜没多久科举就废了,他也没法靠读书当官了。
清朝末年,杨宇霆觉得形势不妙,于是决定改行学军事。1909年,他靠伯父的帮助去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炮兵。在那里,他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军事理论,还学会了流利的日语,甚至学会了骑马,虽然摔过几次,但也展现了他的决心。1911年毕业后,他回到中国,加入了张作霖的奉军,从一个小排长做起。
虽然起点不高,但杨宇霆因为聪明能干、做事严谨,很快就升职了。1916年,张作霖成为奉天督军后,立即让他负责管理军械厂,这可是个好差事,所有武器装备都归他管。1918年,他与段祺瑞、徐树铮一起做了一件大事,在秦皇岛抢夺了冯国璋的军械船,得到了27000支步枪,迅速装备了奉军的7个混成旅。这件事后来被称为“秦皇岛劫械案”,相当有名。
后来他在奉军里地位越来越高,成了张作霖的得力助手。他做了不少大事,比如推动军队现代化,引进新式训练和装备。他还干了三件特别牛的事情:一是建立东北海军,二是推行田赋制度,把地主手里的荒地收回来,三是修建战备公路,不用再依赖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。这样一来,奉军的实力大幅提升,东北的经济也跟着受益。
杨宇霆脑子特别好使,大家都叫他“小诸葛”,在奉军里是张作霖的主要智囊。1921年,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,张作霖把他叫回来当总参议,和财政厅长王永江一起工作,一个负责军事,一个管钱,把奉军整顿得井井有条。1922年那次战争输了,他帮助重组军队,成立了镇威军,自己担任训练总监,基本上把东北的军事大权都掌握了。
1924年,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,他提出的策略帮助奉军扭转了局势,并短暂控制了北京。1925年,当郭松龄反奉时,他与吴俊升一起平定了这场动乱,稳定了东北局势。那一年,他还去了江苏担任军务督办,但与孙传芳关系不和,只做了两个月就逃回来了,差点丢了性命。到了1928年,他又成为了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,继续为东北的发展出谋划策。
这位先生在军事和政治上确实很有能力,得到了张作霖的高度信任。但他也有不少缺点,比如过于强势,总觉得自己资历老,事事都想插手。这让他与张学良的关系变得有些紧张。另外,他与日本人的交往也很复杂,留下了不少隐患。
杨茂元在回忆录里写了不少关于他父亲杨宇霆家里的事。他父亲生活特别节俭,每天早出晚归,吃得简单,不抽烟也不喝酒。早上天不亮就去兵工厂工作,晚上很晚才回来,吃完饭就一个人在书房看文件,经常熬到深夜。杨茂元小时候还帮他拆信封,每天信件非常多,几十封,他父亲全都自己看自己回,从不让别人帮忙。
杨宇霆特别重视教育,自己也喜欢学习。他在家乡创办了平治中学,还想再建一所平治大学,希望能培养更多人才。杨茂元说,他父亲虽然很忙,但对孩子们的教育从不马虎。他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勤奋、守规矩。他还很重视家族传统,每年都为爷爷杨永昌办大寿宴,邀请了很多东北的大人物和亲戚朋友来参加,场面非常热闹。
杨茂元也说过他父亲和吴俊升关系密切。有一次,吴俊升为一个犯错的工人求情,但杨宇霆直接拒绝了,坚持说规矩不能破,态度很坚决。他还提到了那次在南京逃命的经历,当时情况很混乱,他父亲装病换了便衣逃跑,通过轮渡回到了北京,真是挺危险的。此外,杨宇霆和几个日本人关系也不错,比如医生森川和技术员手冢,这些人能在东北混得好,也有他父亲帮忙的功劳。
1928年6月,张作霖遭日本关东军暗杀,张学良继任。当时,杨宇霆与张学良在东北旗帜更换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。杨宇霆认为更换旗帜意味着放弃东北的自主权,坚决反对。他还与白崇禧讨论过让张学良担任大统帅,统一南北的想法。这个消息传开后,有人怀疑他有夺权之心,这让张学良更加不满。
1928年12月29日,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,把北洋政府的旗帜换成国民政府的旗帜。但杨宇霆家却没挂新旗,态度很明显。之后东北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,杨宇霆仗着自己资历老,经常对张学良指指点点,这让张学良很不高兴。日本人还在这时候煽风点火,送给张学良一本《日本外史》,用红笔标出了德川家康夺取权力的事迹,暗指杨宇霆有不轨之心。
1929年1月10日,杨宇霆向常荫槐提议由他来领导东北铁路事务,意图让常荫槐担任这一职务。张学良得知后,认为这是在争夺权力,于是决定采取强硬措施。当天晚上,杨宇霆被召至帅府,刚踏入会客厅还未坐稳,就被高纪毅和谭海等人当场处决,常荫槐也一同遇害。事后,张学良给了杨宇霆的家人一万元作为丧葬费用,并给在德国留学的杨春元写信,表示自己是被谣言误导,显得十分后悔。
杨宇霆的死因挺复杂的,主要是因为和张学良的政治观点不合,再加上日本人的挑拨。他以前反对过张作霖跟日本人一起住,还拒绝了郭松龄反叛后的密约,这让日本人很生气。据说张学良在决定动手前,还连续三次掷硬币,结果都是正面朝上,才下定决心。
杨宇霆去世后,家里乱成了一锅粥。杨茂元说,那天晚上他被表姐带走了,躲了一个星期才敢回家,结果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了。葬礼在法库县举行,张学良派了几辆卡车的士兵来保护。杨茂元是当时唯一在家里的儿子,全程都是他自己操办的。墓地选在了蛇山沟村,墓碑很简单,周围种了一些松柏树。
他去世了,对奉系的影响很大,东北的政治格局也变了。家里人肯定也很伤心,杨茂元和妈妈得面对失去父亲的痛苦,日子过得非常艰难。不过杨茂元还是很敬佩他爸爸,觉得他虽然活得不长,但做的事情很传奇,很光荣。
杨宇霆这个人确实很能干。从一个穷小子成长为奉系的核心人物,全靠自己的真功夫。他在军事上有独到的见解,在经济上也有不少办法,还关心教育,算是一个有头脑的人。他的生活朴素,对待家人也很体贴,对纪律要求极高,这一点特别让人敬佩。
他也有缺点,就是太过强势,总觉得自己资历老,喜欢插手张学良的事,结果弄得两人关系很僵。他对日本人既合作又冲突,最后自己反而吃了亏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他这样的性格要是不碰壁才怪。
杨宇霆在世时,民国初年军阀混战,东北也是一片混乱。张作霖依靠奉军崛起,杨宇霆则帮助他整顿军队,还推动了一些经济建设。然而,日本人一直虎视眈眈,关东军更是想控制东北。张作霖去世后,张学良接过了权柄,但此时国内又有南京政府的压制,东北处于内外夹击之中,既需应对内部纷争,又要抵抗外部压力。
杨宇霆不愿改变旗帜,主要是想守护东北的地盘。不过,张学良得考虑整体大局,最终两人谈不拢,只能诉诸武力。那时候,每个人都想多掌握些权力,也都害怕被别人夺走,信任实在是太过稀缺。
杨茂元写这本书,大概是为了给父亲正名。他父亲去世得很突然,家里也因此受了不少牵连,他心里肯定很难过。通过这些文字,他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,也希望后人能了解杨宇霆的为人,而不仅仅是因为他被枪毙而闻名。这本书写得很朴实,没有多余的修饰,就是想把父亲的故事讲清楚。
杨宇霆这个人,说他厉害吧,确实挺厉害的,军事、经济、教育样样都搞得挺出色。但说他命苦吧,也是够苦的,好不容易出人头地,最后却死得那么憋屈。那个时代就是这样,聪明人多,心机也多,谁也不敢保证哪天就会倒霉。
他和张学良之间的冲突非常常见。张学良年轻有为,刚上任就要稳定局势,而杨宇霆资历老,不听话,两人在一起难免会闹矛盾。再加上日本人插手,事情就更复杂了。归根结底,他的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,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结果。
在历史上,杨宇霆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。有人认为他才智过人,是奉系的核心支柱;也有人觉得他太过傲慢,死得活该。但撇开这些评价,他在一些领域,比如海军、田赋、公路和教育等方面,确实为东北留下了些贡献。如果他能稍微圆滑些,不与张学良发生冲突,或许还能多活几年,结局也会有所不同。
杨茂元写的回忆录对他父亲没加任何美化,也没有隐瞒缺点,非常公正。我们在看历史时也应该这样,不要只关注表面的热闹,要了解人物的真实情况,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。
杨宇霆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过得很有意义。他从一个穷小子奋斗到奉系的核心人物,靠的是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。最后因为复杂的权力斗争而倒下,也算是命运使然。杨茂元写这篇文章,既是留给父亲的一个纪念,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,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是多么错综复杂。
如果你知道杨宇霆的一些事儿,或者对他有什么看法,欢迎在下面留言聊聊。那时候的事情,离我们不远,值得我们去思考。
盛达优配-十大股票杠杆排名-配资炒股真专业-低息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